第一零五章 一次性军队(1/3)
_();左宗棠快步拾阶而上,打下马蹄袖,刚要下跪,关卓凡已伸手拦住,说道:“季翁,你我固然初次谋面,但神交已久,是真正的知己,不能讲论这些俗礼!”
关卓凡不是假客气,手上是用了气力的,左宗棠的“国礼”便被硬生生拦了回往。关卓凡乃携着左宗棠的手,缓步进内。
然后请左宗棠换了燕服,来到书房,落座看茶。
这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是一个矮矮胖胖的老头,筋骨硬朗,浑身精悍,一张圆团脸,红光满面,却是筋肉横生,腮下都鼓了起来。关卓凡心中暗笑,这副外形,看上往实在不像一个读书人啊。左宗棠才大如海,却是举人底子,始终没能中个进士,自引为一生之憾,不晓得和这个面相有没有关系?
左宗棠满口湖南土腔,然而中气充分,声若洪钟。他先为借洋款事向关卓凡致谢,关卓凡谦虚了几句,最后说道:“季翁,你尽管放心,你在前方绸缪戎机,后方的饷路、粮路都回我办差,我拍胸口,不能误了西征雄师的一两银子、一粒粮食!”
左宗棠大喜,起身长揖,关卓凡也站了起来,拱手还了半礼。
饷事无虞,兵事呢?
关卓凡问道:“西北苦冷,楚军湖湘子弟,这一层,季翁有没有什么打算?”
左宗棠心中暗赞:此人名下无虚,只一句话,就问到关窍了一剑夺命最新章节();!
他说道:“是,楚军都是南方人,一不耐严冷,二不惯食麦,原班拉到西北,战力是要打折扣的。我只挑三千精锐,另在湖南再新募五千。这八千算是我的亲兵,我就带这八千兵出关。其余大部,都在陕甘当地招募。”
关卓凡微笑道:“好,和关中英雄共事业!”
左宗棠眼睛一亮。心想这个说法妙!不由哈哈大笑道:“知我者贝子也!贝子说的好,宗棠就是要‘和关中英雄共事业’!”
两个人说的堂而皇之,但关卓凡知道,左宗棠如此行事的真正原因,是楚军大部已不堪再战了。
清末有战斗力的部队,如湘军、淮军、楚军,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能打一场战斗,这场战斗结束,心气便衰。便不堪再用。历史上,湘军打平洪杨之后,淮军打平捻子之后,就是这种情况,而且。从将到兵,莫不如是。
现在,楚军也碰到了雷同的问题。左宗棠以陕甘籍士兵为主力,南北差别、水土不服当然也是原因,可假如仅仅是这一个原因的话,左宗棠又为何要在湖南新募五千士兵?
这种部队,关卓凡称之为“一次性部队”。
究其竟。是当时参军,不过“当兵吃粮”,想激起士气,只能拿“发财”诱惑,所谓“不逝世就享福”。战斗结束,果然不逝世的。腰包里揣满了银子,唯一要做的事情自然是“享福”,有谁还愿意再往打仗?
还是那句话,“鹰不能饱,饱则远铩薄?
这是农业社会部队差别于产业社会部队的最明显的处所。
关卓凡建设、改革轩军。就是要把轩军这样一支出身于农业社会的部队,脱胎换骨为产业社会部队。
考核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三人,在“战后”种种心态行动,是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
朝廷派曾国藩往剿捻,曾老头毫无兴趣,拖拖拉拉,哼哼唧唧,说的好听点,叫“位高畏谤、持盈保泰”;说的不好听,就是心气已衰,“见艰苦就让”。
李鸿章和老师不同之处在于,战斗结束,功名利禄愈加热衷;和老师雷同之处在于,一样地不想再打仗了。
原时空,平回的重任,朝廷蓝本想交给淮军的,但李鸿章哪里肯干?这个活计,无比辛苦,没有十年八年,办不下来,一个不警惕,逝世在西北都有可能。朝廷不得已,平回的差使才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乱清】最新更新章节〖第一零五章 一次性军队〗地址https://wap.s288.net/book/13149/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