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虽千万人吾往矣(1/3)

今天这场大动作,伊克桑赴皖之前,关卓凡以降,轩军相干人等,早就在暗地里紧锣密鼓地谋划了。不过,伊克桑将要如何对付李世忠,在他到埠之前,安徽巡抚衙门是一丝儿风声也没有收到的。轩军那边晓得,李世忠在安庆手眼宽大,连巡抚衙门里都有他的内线,砍他的头,找安徽方面帮忙,只怕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军调剂安徽情报小组,在完成“游说”英翰交出李宗绶、宋尊邦的任务后,并没有撤回北京,持续留在当地“埋伏”,只是调换了“工作对象”——李世忠。关于李世忠及其亲信的情报,基础上是这个小组供给的,包含韩荣翰、高华林、罗德胜、尤先达四个人的住处、行踪,等等。

午初一刻,李世忠一进巡抚衙门,索拿他的家人和亲信的“提标亲兵”便出动了,巡抚衙门外弛内张,李世忠彼时实在已进罗网,再不容他逸出了;午初二刻,李世忠进席,巡抚衙门立即断尽内外出进,连一只耗子也不许进出。

韩荣翰、高华林、罗德胜、尤先达四个,则早被军调剂盯上了。军调剂举动队已先伊克桑达到安庆,午初二刻一到,事先埋伏好的举动队立即动手,将四人逐一拿下。为防韩、高、罗、尤四个啸聚反抗,举动队都带了巡抚和提督的“公事”,不过,都没真正直上用处。西洋戎装的“提督亲兵”小队随后现身。韩、高、罗、尤四个,本人也好,下属也好。没有一个敢反抗的。

假如单为杀一个李世忠,并不需要这么麻烦,但若求最大的震慑效率,这个鸿门大宴便必不可少:不仅要震慑李世忠的党羽——这是为免除后患;更要震慑安徽全省,乃至两江,苏北尤甚——这是为接下来的整理盐务预热。

是的,伊克桑说“明日开端。朝廷就要大举整理两淮盐务”,尽非虚言恫吓。

对中国的盐务——重要是两淮的盐务。做彻底的改革,是关卓凡一以贯之的理想。

这条路上,有多少荆棘坎坷,作为穿越者。关卓凡一清二楚。但是,正由于他的穿越者的身份,关卓凡同时也一清二楚:这条路,非彻彻底底走通了它不可!

这是由于,盐务于中国,实在太重要了。

重要到什么程度?

其中的两淮盐务呢?又是一个什么地位?

拿乾隆朝为例来说说吧。

彼时,两淮盐课,每年上交盐税六百万两以上,占全国盐课之六成。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清朝中心政府的财政收进。重要包含三块:田赋、盐税、关税。其时,全国每年地丁收进,大约是两千六百万两。就是说。盐税占田赋的小一半,两淮盐税,又占全国盐税的大半。

盐税,只是朝廷从盐务获得收进的“正项”。除此之外,国家每有重雄师事举动,或天灾年荒。或河防工需,或巡行庆典。盐商就捐输报效。留心,这些“捐输报销”,可不是想给就给,想不给就不给,也不是想给多少,就给多少,这都是有一套“潜规矩”的。你假如不给,或者给得不足数,以后就不要再吃盐商这碗饭了。

盐商“捐输报销”的数目,难以详考,但是,仅两淮盐商的报效,全部乾隆朝,通扯盘算下来,就有四千万两之钜——这还是“不完整统计”的成果。

“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一字不为虚设的。

清朝盐政之盛,在乾隆朝达到顶峰;之后,和国势一起,每况愈下,到了道光朝初年,已经是一塌糊涂了。盐壅商困,私贩猖狂,纳课不前,亏空宏大,无以弥缝,基础到了“山穷水尽,不可收拾”的地步。其中,两淮盐务之不堪尤甚,几近病进膏肓了。

当时的两江总督陶澍,大举变法,改纲盐制为票盐制,似乎颇见功效,但是——

关于陶澍的变法,关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乱清】最新更新章节〖第三十八章 虽千万人吾往矣〗地址https://wap.s288.net/book/13149/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