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探虚实天官来内阁 斥官蠹宰辅说民谣(3/5)
言耸听者,杨博都不知听了多少。因为隔着辈分,杨博与张居正并无深交。但同在政府多年,特别是在最近两年任兵部尚书期间,与内阁中分管兵部的张居正有着较多的接触。他对张居正深沉练达的行事风格还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他虽然不敢保证张居正不会利用京察排除异己,但他更认为张居正这一举措有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这一点上,不仅仅是他,两京稍有资历的官员都应该清楚。
话要说回到隆庆二年,刚入阁不到半年的张居正在当时内阁四名辅臣中位居末次,就向隆庆皇帝上了一道《陈六事疏》。开篇就讲: “近来风俗人情,积习生弊,有颓靡不振之渐,有积重难返之几,若不稍加改易,恐无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臣不揣愚陋,日夜思维,谨就今之所宜者,条为六事,开款上请,用备圣明择。”接着,张居正便从省议论、振纲纪、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施政纲领,希皇上能够“审时度势、更化宜民”,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推行改革。改变自正德、嘉靖两朝积留下来的吏治**、法令不行、国库枯竭、武备废弛、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百姓破产、民不聊生的严重局面。在这篇洋洋万言的《陈六事疏》中,张居正对承嗣大统的隆庆皇帝充满了期望。他惟愿隆庆皇帝能够像成汤那样做一代英主明君,他自己也做好准备当一个辅佐成汤成就霸业的伊尹。但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隆庆皇帝素无大志,担惊受怕苦挨这么多年才好不容易登上御座,因此他只想粉饰太平花酒自娱,根本没有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念头。何况还有更深的一层,张居正还没有取得这位新皇帝完全的信任,那时内阁中的两位名臣徐阶和高拱,虽然因为互相争斗而两败俱伤相继致仕,但张居正前面还有李春芳、陈以勤等素有名望雍容进退的老臣。所以,一切大权还轮不到他这个年仅四十四岁的末辅。鉴于这些原因,隆庆皇帝收到《陈六事疏》后,只是敷衍似的嘉奖。他的朱批“览,卿深切时务,具见谋国忠恳,着该部院议行”也只是一纸空文,国家政治局面依然是水行旧路没有多大改变。但是,张居正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气馁。当伊尹霍光这样的名臣良相是他毕生的政治抱负,他一如既往地以超乎常人的忍耐等待机会的出现。功夫不负有心人,隆庆皇帝驾崩新旧更替之机,张居正终于把握住机会荣膺阁揆之职……
杨博迷迷糊糊这么一路想来,忽然他感到轿子缓了下来,睁眼一看,只见轿夫们正在磨轿杠准备折向吏部衙门所在的富贵街,他赶紧蹬了一下轿板,掀帘叫道:
“不要磨了,径直去内阁。”
听说杨博乘轿来访,张居正赶紧丢下手头事情,走到内阁门口迎接。杨博是那种表面谦和内心倔强的人,高拱任首辅期间,他竟没有到内阁一次。有关兵部的事情,除了廷议,实在有要事磋商,往往是高拱屈驾到兵部会议。好在兵部一直由张居正分管,高拱也省了许多尴尬。那时候,张居正虽是杨博的上司,但杨博是老资格,无论朝野人望都重,因此张居正在杨博面前总是表现谦恭,每次相见都执晚生礼。杨博表面上不说什么,内心中对张居正却有着十分的好感。如果不是这样,今天他就不会亲自来内阁拜访。
杨博在内阁门口下轿,张居正快走两步迎了上去,双手一揖说道:
说话间,两人已走进了张居正的值房,在会客厅里,张居正把正座让给了杨博,自己打偏坐在杨博的右首。
“博老,天气酷热,您怎么来了?”
杨博拱手还了一礼,答道:“心里头窝的事情太多,想找你倾吐倾吐。”
不说商量而是说倾吐,细心的张居正听得出杨博既要摆老资格,同时也把他当朋友看待,于是笑道:
“您有事,仆可以去吏部嘛。”
杨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张居正】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二回 探虚实天官来内阁 斥官蠹宰辅说民谣〗地址https://wap.s288.net/book/196233/38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