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访衰翁决心惩滑吏 弃海瑞论政远清流(3/6)
着两人的对话,方老汉拭了眼泪,肃然说道:“小可年纪活了一大把,今儿个才信日头也能从西边起来。”
“老人家此话怎讲?”张居正温颜问道。
方老汉说:“小可打从知事时起,就常听人言,天下乌鸦一般黑,要想不官官相护,除非日头从西边起来。”
“方老爹,你不要瞎说。”王篆瞅着张居正的脸色似乎又要阴了下来,便及时提醒。
方老爹这才意识到失言,也不知道是否闯祸,只得慌忙掌了自己两个嘴巴,往地上一跪,说道:
“小可一时图嘴巴快活,说话扎着了张阁老,还望大人不记小人过。”
张居正向王篆投过去一个眼色,意思是责怪他多事,然后又挪身扶起方老汉,好言说道:
“方老爹,你不要听王大人的,你方才说得很好,请继续讲下去。”
方老汉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都是咱小老百姓嘬牙花子的话,再不敢讲了。”
眼见方老汉疑虑甚深,张居正索性用起了激将法:
“看来,方老爹是不肯信任我这个阁老。”
“哪里哪里,阁老大人把天大的恩典送到小可家中,小可生生世世都感激不尽,哪还有不信任的道理。”
“既是信任,为何不肯畅所欲言?”
方老汉迟疑了一下,问:“阁老真的想听?”
“真的。”
“那,恕小可冒昧,先给大人您念几段顺口溜。”
听完这段故事,杨博知道了两首民谣的来源,闷头闷脑想了好一阵子,才抚髯叹道:“京城天子脚下的老百姓,比之外省,一张嘴也格外地尖刻。什么‘一部五尚书,三公六十余’,这明显是讥刺高拱在位时赏典太滥。不断地给人升官晋爵,故朝廷多了不少秩高禄厚的闲官。高拱本意是想给当官的捞点实惠,没想到因此而弄出一个大隐患来。这几句顺口溜也算是言中有物。至于第二首,说什么当官的都姓贪,长安道上不见青天只见官,此语有失偏颇。”
张居正说:“偏则偏矣,但绝非捕风捉影,老百姓盼清官,把清官比作青天,自古皆然。但历朝历代,清官莫不寥若晨星。我大明开国洪武皇帝,吏治极严,那时有一个户部主事贪污了十两银子,被人告发,洪武帝下旨给他处以剥皮的极刑。可是现在呢?连一个吏都称不上的公门皂隶,办趟差也不止敲人家十两银子。去年,郧阳一个知府调任新职,携了眷属家资上路,走到襄阳住进驿站,半夜里被一个偷儿偷了一只箱笼去,这位知府不敢报案。后来,地方捕快因另一起案子捉住那个偷儿。偷儿一并交代了这件事,大家才知道那只箱笼里满登登装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这便印证了那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襄阳巡按御史给那知府奏了一本,因朝中有人袒护,最后也不了了之。博老,您想一想,这些银子后头,藏了多少敲肝吸髓的贪墨劣迹。又有多少老百姓,像方老汉这样,被敲诈得家破人亡贫无立锥之地。正德嘉靖隆庆三朝差不多七十年,已经没有正儿八经地整饬吏治了,才导致今日的国库空虚官场**。如果再拖延下去,必然政权不保社稷倾危!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事实!此种情势之下,正好新帝登基,仆深蒙圣恩,愧得治国之柄。此正是刷新吏治重振纲纪,保我大明基业万世无虞的绝佳时期。”
“如何刷新吏治,仆已深思多年,主要在于治三个字,一曰贪、二曰散、三曰懈。贪为万恶之源。前面已经讲过,不再赘述。第二是散,京城十八大衙门,全国那么多府郡州县,都是政令不一各行其是。六部咨文下发各地,只是徒具形式而已,没有人认真督办,也没有人去贯彻执行,如此则朝廷威权等于虚设。第三是懈,百官忙于应酬,忙于攀龙附凤,忙于拉帮结派,忙于游山玩水吟风弄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张居正】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三回 访衰翁决心惩滑吏 弃海瑞论政远清流〗地址https://wap.s288.net/book/196233/39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