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搞定醇亲王】(2/3)
泰因。施泰因研究近代国家的构造,精通各国宪法。伊藤足足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直接聆听他的讲义。施泰因对伊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近代立宪国家整体的把握;二是对当时欧洲新型社会、国家理论的吸收;第三,获得了文教政策的明确构想,即大学作为国家机关,是宪政不可缺少的因素。
1883年8月,历时一年多伊藤一行完成了在欧洲的宪法调查,终于回到日本。伊藤博文回到日本后又做了些什么呢?伊藤回到日本后随即在宫中设立了制度取调局,并亲自负责,着手宪法的起草和各项国家组织机构的变革。1884年在伊藤的引导下,明治政府颁布了《华族令》,建立贵族制度,成为未来贵族院的基础;1885年12月,根据伊藤的建议,废除旧有的太政官制,建立近代内阁制,并担任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完成了实施宪政的准备工作。
东京涩谷的国学院大学里,保存着数量庞大的明治时代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的相关资料,共计六千种以上。留下这些资料的是大日本帝国宪法草案的作者井上毅,在司法省任职的井上毅作为法学专业的官僚,奉伊藤之命拟定宪法草案。
1887年即明治20年,伊藤博文在神奈川县夏岛与井上毅一起完成了宪法草案,这便是当时讨论的《夏岛草案》。此后,《夏岛草案》几经修改,于1888年4月基本完成了定稿。经过多次修改,明治政府最终在1889年2月11日颁布宪法,并决定自1890年开始实施。自此,明治宪法体制最终建立。那么,明治天皇要求制定的这部宪法,其思想是由他来主导的吗?
明治天皇对于这部宪法来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真正对明治宪法起决定作用的是伊藤博文。宪法从准备、起草到审议、颁布和实施的各个阶段,伊藤博文自始至终起着引领和指导作用,是不折不扣的“《明治宪法》之父”。
《明治宪法》是亚洲第一部正式颁布且发挥功能的近代意义上的宪法。它有三大突出特点:一是明确规定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将政治、军事、法律、外交大权集于一身;二是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三是规定了国民有在法律允许之范围内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二战日本战败投降后,实施《日本国宪法》,此时《明治宪法》才最终被废除。明治维新,短期内使得日本迅速发展,但并没有给日本带来长久的惠益。
由于《明治宪法》自身的缺陷,它规定了天皇对军队的统率权由军部辅佐行使,不受内阁干涉,这就使得日本军部和军国主义势力不受约束,为日后亚洲各国包括日本自己带来了深重灾难。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历史,不是在准备战争就是在进行战争。1890年11月29日施行《明治宪法》,4年后,日本就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再过10年,爆发日俄战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以武力侵占我国东北;1937年7月7日,全面侵华;1941年12月7日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引发太平洋战争,直到1945年完全战败。
日本到处寻求扩张,发动战争,一岛之国却不切实际地梦想掌控亚洲、称霸全球,成为引发世界大战的祸源国之一。然而,最后却招致惨败,成了全世界唯一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几乎亡种亡国。
对于刚开始从封建社会迈向资本主义的日本来说,明治宪法的颁布无疑极大地加速和刺激了日本的发展,效果显着,很快成为亚洲最强国家,和亚洲第一个砸碎西方控制锁链的国家。并迅速实现赶英超美,如此迅速显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日本明治维新所谓的成功,是一时的表面上的成功。
如果从更长的历史阶段上观察,日本明治维新不仅不成功,而且极其失败。
从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甲午崛起】最新更新章节〖【1023 搞定醇亲王】〗地址https://wap.s288.net/book/3584/103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