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军备到手(2/3)
中一旦敌方炮弹打到旋台和甲板相交接的边缝里,整个炮台就容易被卡死,”、“弹著旋缝,炮即碍转”。
露台旋炮,在中国又被称为露炮台。
其主要特征是炮台不动而炮动。和船面旋台一样,也是用装甲围成炮台,不过这种炮台的高度仅以保护火炮炮架为限,而且炮台还是和舱面连为一体,固定不能转动的,一般被称为装甲围壁,也有叫做胸墙的。
火炮安装在固定的炮台里面,这样转向时只要转动火炮就行了,不用管那厚厚的装甲围壁,大大减轻了旋转机构的负担。
而且早期的露炮台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上部是完全敞开、露天的,瞄准、观察的视野都比较开阔,火炮的俯仰角度可以调得比较大,也不会出现火炮发射后硝烟无法散去的问题,因为炮台本身是和舱面相连的固定装甲围壁,更避免了船面旋台“弹著旋缝”的弊病。
在船腰炮房设计诞生之后,法国人也予以引进,同样觉得这种设计不利于军舰火力的发挥,有必要加以改良,与英国将船腰炮房的四角切除改造成八角台不同的是,法国人在炮房的顶上作起了文章。
炮房顶上的四角被各设置了一个圆形的炮台,炮台用装甲围成,高度以保护火炮炮架为限,是一圈矮矮的胸墙。
这种炮台自身不能转动,台里安装的火炮可以通过炮架自行转动,即炮动而台不动,如此一来火炮就不再受封闭的炮房限制了,射界也开阔得多。
法国人这个看似很简单的改进,一下子获得两项世界专利:炮房顶上那些有点凸出在舰体之外的炮台后来被称为耳台,得到了广泛运用,而用装甲围成的炮动、台不动的炮台,就是后来露炮台的雏形。
露炮台并不是圆形的,而近似于梨形,这种独特的梨形正是早期露炮台的重要外部特征。
梨子的腹部里面安装着火炮,而梨柄的部位里则用来布置人员、弹药出入口,作战时火炮可以旋转,但位于梨柄里的弹药和人员出入口确是固定不能动的,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火炮的旋转角度,因为火炮不可能转得离弹药补给口过远。
尽管后来德国人通过架设一种独特的运弹天车稍稍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比之弹药装填口和火炮一起随炮台转动的船面旋台来,这不能不说是露炮台的一个重要缺陷。
这次又该轮到英国人来向法国学习了,原本为船面旋台自矜不已的英国人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承认露炮台的优点更多些,很快英国人就把自己的露炮台军舰送上船台。
十分有趣的是,就在英国人开始从旋台转向露炮台的时候,来欧洲定购铁甲舰的中国人通过参观德国造的露炮台铁甲舰“萨克森”和英国造的船面旋台铁甲舰“英弗莱息白”,得出了一套他们自己的设计方案:火炮布局上效仿“英弗莱息白”的犄角式,以便于充分发扬舰首对敌时的威力。
在上面四种铁甲舰之外,还有一种比较另类的铁甲舰——近海防御铁甲舰。
与上面的军舰不同,近海防御铁甲舰是根据其用途而得名。
1854年,英法与俄国之间爆发克里米亚战争。
英、法两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攻克塞瓦斯托波尔,在攻打要塞过程中,法国人的一种用装甲保护起来的浮动炮台大显神威,由此衍生出了后来这种另类的铁甲舰。
从设计思想来看,近海防御铁甲舰和后来的浅水炮舰颇有些渊源,因为使用目标不同,这种军舰设计时主要侧重于和近岸处与陆地炮台相策应,充当“守口”用,不需要考虑到大海上搏杀,所以军舰的吃水浅、煤舱容量小,是一种适用于近海防御的铁甲舰,类似装甲蚊子船,和那些出没于大洋之上的大铁甲舰其实并不属于一类,只是当时的分类标准中都把它们称为“铁甲舰”而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甲午崛起】最新更新章节〖0423 军备到手〗地址https://wap.s288.net/book/3584/42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