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 全面战争之前最重要的两步】(3/5)
,或被埋入地下,或被做成工艺品。
而在欧洲,由于国家林立,又没有人能真正自给自足,因此有着一个巨大的国际市场,活跃的贸易需求不断刺激着商业发展,西班牙土豪从美洲拉来黄金,用来买英国乡巴佬织的布,荷兰中间商从中贩运,资本的流入最终刺激了各国商业的发展,而发展又带来了更大的需求,新的需求又为资本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最终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这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庞大帝国所不具备的,没有需求,何来发展?
再说掠夺,如果从欧洲的历史来看,要么对内掠夺农民,要么对外掠夺原住民。这两者的背后都有着一个渴望财富的市场的呼唤!
前者为了扩大生产,然后赚资本,后者就是直接抢资本,抢了以后再投资再赚再抢,由于身边还有小伙伴再抢,那你就必须更加把劲儿地去抢。
而明朝这样一个静态的农业帝国,既富有,又缺乏内外竞争,根本没有出去掠夺的动机,国家的主要义务是赈灾和保持小农不要破产,社会和谐了,就好,投机倒把的事,不要搞。所以,没有市场需求的支持和对私人资本的保护,商业资本没有出路,最终只能回归农业。更谈不上原始积累。
从政策上讲,资本主义的的发展是需要国家配合的,英荷都鼓励商业发展,以及海外贸易,鼓励私人资本的增殖,为了扩大生产而迫使农民破产,以提供自由劳动力,政府通过税收从私人资本的增殖中受益。
而这在明代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农业国家,国家税收几乎完全依靠田赋和人头税,其税源主要来自自耕农,也就是小农们!他们是真正的国本,而商业的发展带来的利润在明代这样量级的国家面前,是十分逊色的,其所提供的利益无法让政府提起兴趣,而商业的发达必然带动人口的流动,以及税收和管理的困难,这都是动摇农业国家根基的事情,再加上商业所带来的对自由的需求,更是等级森严的**国家之大忌。更何况明朝的经济政策即便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都是保守而消极的。
这其中有两个特点:一是平均主义:因为对蒙古统治的厌恶与反动,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就打算“恢复中华”,他期待国家回到蒙古人的腥膻污染前的状况,于是他就着手恢复到古代的理想社会去,在经济上的表现非常消极,他为了维护农业社会的和谐稳定,割苏杭商业发达地区的肉,去填不发达地区的坑,为的就是保持整个国家发展的平衡,而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的就是不平衡,让资本和劳动力集中于一处,但在明代这种国策的干涉下,这一切基本都是妄想。
二是放弃对经济秩序的管理,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对金融管理的消极,主要体现在铸币方面,明代的铸币量和宋代相比是极少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缺铜,明初发行纸币失败以后,大明朝就对金融撒手不管了,以致于在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之前,地方税收又回归到了实物缴纳的状态,而这对于商业贸易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再者,在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之下,政治正确的做法始终是保护农民利益,而不是商人,国家工作重心始终是以小农利益的为中心的,打击大地主,增加佃农,使耕者有其田这样的仁政才是古代衡量一个朝廷的统治是否成功的标准,而这恰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敌。
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条件是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这在明朝确实也出现了,因为明朝的统治在传统政治看来是失败的。朱八八的复古主义分封了一大批只许吃饭,不许干活儿的藩王,再加上官僚阶层的各种特权,培养了一大片大地主和失地农民,这些没有土地的人和英国圈地运动中形成自由劳动力是一致的,都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称呼这些人,在明朝有个专有名词,叫做流民。而最终大明朝亦是被这些人推翻的。
为何同样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甲午崛起】最新更新章节〖【1300 全面战争之前最重要的两步】〗地址https://wap.s288.net/book/3584/1314_3.html